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中办发〔2021〕53号)、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实施方案(2019-2023年)》(环办生态函〔2019〕486号),采购人前期已开展了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2022年工作任务。按照工作安排,现拟开展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2025-2026年相关工作任务。具体如下。
一、工作范围
选择辽东、辽南和辽中重点区域(包括9个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岫岩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本溪县、桓仁县、凤城市、宽甸县、长海县,1个具有代表性县区:康平县),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调查评估工作。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调查评估在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2025年下半年在重点区域开展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并根据动植物生长规律和分布的区域特征,安排详查的时间节点和布置详查区域;2026年上半年根据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规律,开展补充详查工作;开展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调查,采集物种电子标本。(工作方案详见附件)
三、主要成果
1.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2025-2026年)报告;
2.辽宁省生物多样性物种编目(2025-2026年);
3.辽宁省物种分布专题地图(2025-2026年);
4.辽宁省维管束植物图谱(2025-2026年);
5.辽宁省资源植物名录及图谱(2025-2026年);
6.辽宁省野生保护植物图谱(2025-2026年);
7.辽宁省珍稀濒危动物名录及图谱(2025-2026年);
8.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2025-2026年);
9.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10.辽宁省外来物种入侵影响评价报告。
附件
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
(2025-2026年)项目
工作方案
一、工作范围
根据《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与评估总方案》,本期调查拟选择辽东、辽南和辽中重点区域(包括9个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岫岩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本溪县、桓仁县、凤城市、宽甸县、长海县,1个具有代表性县区:康平县)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调查评估工作。
二、调查与评估对象
调查与评估对象主要包括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其中,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陆生昆虫包括蝴蝶和其他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包括鱼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等。
三、调查评估工作内容与方法
在查阅和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季节开展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1)2025年下半年(8-12月),在重点区域开展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并根据动植物生长规律和分布的区域特征,重点布置秋冬季节野外实地调查区域,开展补充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同时开展该时期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调查,采集物种电子标本。(2)2026年上半年(1-7月),重点布置春夏季节野外实地调查区域,开展补充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同时继续同步开展该时期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调查,采集物种电子标本。
(一)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
1.植物文献资料
植物主要文献资料包括:《中国植物志》《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辽宁植物志》《辽宁省植被区划》《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地方性植物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及其他相关文献等。
2.动物文献资料
动物主要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动物志》《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辽宁动物志》《辽宁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地方动物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及其他相关文献等。
(二)维管植物与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依据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全面了解该区域陆生维管植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分布等。按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HJ 710.1-2014)》进行调查,采集调查植物物种电子标本,科学评价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状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1.陆生维管植物调查任务
(1)实地调查重点区域陆生维管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分布状况、生境类型、受威胁情况、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等;
(2)查明重点区域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提出保护对策;
(3)系统分析重要物种(建群种和优势种)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种群变化趋势,提出监测和保护对策;
(5)编制维管束植物图谱、资源植物名录及图谱、辽宁省野生保护植物图谱、辽宁省珍稀濒危动物名录及图谱,内容包括物种名称(学名、中文名、地方名)、形态特征、生境类型、用途、分布等;
(6)开展重点区域陆生维管植物资源电子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无需实物标本,严禁非法采集保护物种实物标本)。
2.维管植物普查方法
维管植物普查线路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和可达性原则进行布设。其中全面性要求调查线路应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自然植被类型及不同的海拔段、坡位、坡向,调查范围尽可能广,覆盖调查区域内尽可能多的调查网格;代表性要求调查线路应布设在植物生长旺盛、物种组成丰富的典型地段;可达性要求调查线路应根据调查区域实地情况、安全与保障条件合理规划。
区域内每种自然植被类型中布设的调查线路数量需不少于12条。对于调查区域内的典型植被类型,应适当增加调查线路数量。在地势起伏大的区域,选择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山地,按坡向和海拔梯度加强调查。不同坡向上,海拔每上升500 m,在相应的海拔段内应增设1条调查线路。森林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不低于3 km。灌丛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不低于2 km。草地、湿地、荒漠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不低于1 km。
(1)调查内容
植物资源调查内容包括重点区域种子植物区系资源(名录、标本、分布、种群生物量资源数量等)、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考察计划。查明调查区域内野生植物物种组成、分布、生境和威胁因子。调查区域内的野生植物主要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观测内容包括种类组成、空间分布、高度、多度、物候期等。乔木的观测指标包括种名、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立木状况、郁闭度、物候期等。灌木(丛)的观测指标包括种名、盖度、基径、多度、平均高度、生长状况、物候期等。草本植物的观测指标包括种名、盖度、多度、平均高度、生长状况、生物量、物候期等。藤本的观测指标包括藤高、蔓数、附(寄)生植物的观测指标包括种名和多度。
基于植被物种普查及地面遥感调查结果确定对国家和辽宁省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对这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进行重点调查,查明调查区域内目标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生境、生长状况、受威胁情况和保护现状。设定目标物种时应重点考虑《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受威胁物种和稀有的地方特有种,其中受威胁物种包括极危物种(CR)、濒危物种(EN)与易危物种(VU),以及数据缺乏物种(DD)。
(2)调查时间
维管植物根据调查区域内植物的物候期特点,在物种的花期、果期或色叶期等鉴别特征最显著的时期进行。
大型真菌调查时间尽量贯穿该地区整个大型真菌实体生长季节,每年至少调查3次。每种生态类型至少调查3个区域。
(3)调查方法
综合考虑调查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海拔高度,确定调查区域,采用踏查法、样方法、样线法、访谈和市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保护地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采用踏查法进行全面调查。一般调查区域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样线长度2-5 km。
①踏查法
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布设调查线路,通过徒步行走开展调查。随时记录沿途观察到的植物种类、分布、生境等信息,采集植物标本,拍摄植物及其生境的照片,并记录调查线路轨迹。当调查线路不能连续行走时,可采取分段线路的方式。
②样方调查法
在目标物种分布点,用测绳或样方框围出一定面积的方形地块, 观察记录目标物种所在生境、植物群落等信息以及样方内目标物种的种群状况,并采集目标物种标本。
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在目标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合理布设样方。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对于分布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15个。
乔木植物调查的样方面积大小为20 m×20 m。灌木、竹类、半灌木、小半灌木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10 m×10 m。木质藤本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10 m×10 m。草本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5 m×5 m。苔藓植物调查样方大小原则上为50 cm×50 cm。对于一些特殊种类,样方大小和形状需根据植物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调整。如:调查叶面上附生的苔藓植物,应对树叶进行取样;调查岩石上着生的苔藓植物,若岩石个体小(小于50 cm×50 cm),应以整个岩石作为一个样方;调查树干上附生的苔藓植物,可根据树干粗细设置大小适宜的矩形样方。
(三)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和补充野外实地调查方式,全面了解该区域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种类组成、种群分布等。采集调查物种电子标本,科学评价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状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1.陆生脊椎动物调查任务
(1)调查重点区域陆生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分布状况、生境类型、受威胁情况、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等;
(2)查明重点区域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提出保护对策;
(3)系统分析重要物种(建群种和优势种)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种群变化趋势,提出监测和保护对策;
(4)为辽宁省珍稀濒危动物名录及图谱的编制提供依据,内容包括物种名称(学名、中文名、地方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特点、分布等。
2.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方法
(1)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多样性补充野外实地调查根据陆生哺乳动物类群特点确定,以样线法、样方法和红外相机自动拍摄为主,也可辅以铗日法、笼捕法和其他方法为辅。具体可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征求意见稿)》、《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HJ 710.3-2014)》进行调查。
(2)鸟类
鸟类多样性补充野外实地调查以样线法、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为主,针对某些特殊类群辅助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和鸣声回放法调查。其中样线法或样点法均可用于陆生鸟类的调查,直接计数法主要用于水鸟的调查,红外自动相机拍摄法用于某些数量稀少、体型较大、主要在地面活动的鸟种调查,鸣声录音回放法作为辅助方法,用于鸮形目、鸡形目、雀形目等重点关注鸟种的样线或样点调查。具体可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HJ 710.4-2014)》进行。
(3)爬行类
爬行类多样性补充野外实地调查以样线法和样方调查为主,根据所调查物种生物学特征辅以其他调查方法,针对特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期增加调查次数。样方调查以直接观察法为主,在环境特别隐蔽的区域辅以部分陷阱法进行调查。取样部分以影像资料记录为主,遇到值得保存的样本可采用95%酒精保存少量样本以备后续DNA样本提取。具体可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HJ 710.5-2014)》进行调查。
(4)两栖类
两栖类多样性补充野外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样方法、栅栏陷阱法、人工覆盖物法、人工庇护所法和标记重捕法进行观测。具体可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HJ 710.6-2014)》进行调查。
(四)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依据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通过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和补充野外实地调查方式,全面了解该区域陆生昆虫(包括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等,下同)物种的种类组成、种群分布等。
1.陆生昆虫调查任务
(1)调查重点区域陆生昆虫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分布状况、生境类型、受威胁情况、有害昆虫的危害程度、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等;
(2)查明重点区域珍稀濒危、有害昆虫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危害程度,提出保护与治理对策;
(3)系统分析重要物种(建群种、优势种、观赏种、有害种)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种群变化趋势,提出监测、保护与治理对策;
(4)为辽宁省珍稀濒危动物名录及图谱的编制提供依据,内容包括物种名称(学名、中文名、地方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特点、分布、图谱等。
2.陆生昆虫调查方法
根据昆虫生物学特性确定补充野外实地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陷阱法和振落法等。调查样线或调查点的设立应注意全面性、代表性及可行性相结合,分布在整个调查地区内的生境类型,避免在一些地区产生漏空。具体补充野外实地调查方法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蝴蝶(HJ 710.9-2014)》进行调查,采集调查物种电子标本,科学评价陆生昆虫多样性状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五)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估
依据重点区域各水体、水系分布、流量及用途等,通过对湖泊、水库、河流和溪流中水生生物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展补充野外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该区域淡水水生生物物种的种类组成、种群分布等。
1.淡水水生生物调查任务
(1)调查重点区域淡水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分布状况、生境类型、受威胁情况、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等;
(2)查明重点区域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状况,提出保护对策;
(3)系统分析重要物种(建群种和优势种)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种群变化趋势,提出监测和保护对策;
(4)为辽宁省珍稀濒危动物名录及图谱的编制提供依据,内容包括物种名称(学名、中文名、地方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特点、分布等。
2.淡水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补充野外实地调查方法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7-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 710.8-2014)》进行调查,采集调查物种电子标本,科学评价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状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六)外来物种入侵影响评价
1.外来物种入侵的总体态势
(1)总结分析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途径等情况。
(2)分析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等国际贸易节点; 景观绿化、农田引种、观赏鱼龟贸易等人为引入;河流和道路网络扩散等传播途径情况。
(3)分析农田(玉米、水稻田)、荒地、路旁、林缘、水库及城市河道等受人为干扰频繁的高风险生境。
2.外来物种入侵影响评价
(1)生态影响。分析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外来植物入侵情况,以及对本地植物斑块破碎化的影响程度。外来水生生物掠食本地鱼卵,造成渔业资源下降情况。外来水生物种与本地种竞争,造成基因渗透和病害传播风险等情况。
(2)社会经济影响。刺果瓜对玉米田的潜在损失情况。有毒植物对人类的潜在影响情况,造成人畜损害情况等。河道、库区入侵水生动植物经济损害评估。
四、主要任务及产出
1.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2025-2026年)报告;
2.辽宁省生物多样性物种编目(2025-2026年);
3.辽宁省物种分布专题地图(2025-2026年);
4.辽宁省维管束植物图谱(2025-2026年);
5.辽宁省资源植物名录及图谱(2025-2026年);
6.辽宁省野生保护植物图谱(2025-2026年);
7.辽宁省珍稀濒危动物名录及图谱(2025-2026年);
8.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2025-2026年);
9.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10.辽宁省外来物种入侵影响评价报告。
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内容:1.对于中小微企业(含监狱企业)的相关规定;2.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3.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策。
参加辽宁省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未进入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库的,请详阅辽宁政府采购网 “首页—政策法规”中公布的“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的相关规定,及时办理入库登记手续。填写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联系人等简要信息,由系统自动开通账号后,即可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具体规定详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程序的通知》(辽财采函〔2020〕198号)。